名称由来:最初词牌名为《忆仙姿》,后经周邦彦改为《宴桃源》,苏轼因嫌《忆仙姿》名不雅,改为《如梦令》。还有如《无梦令》《古记》等别称。
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以李存勖《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代表。其格律为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例如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变体: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等变体形式。
声情特点:
此调两个二字叠句较难处理,且必须与上下句语意连贯。整体声情低沉凝重。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作者年轻时游玩的欢乐场景。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与叹惋。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羁旅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