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高潮。鲁迅支持的“女师大”学潮是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围绕着“女师大”学潮,鲁迅和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现代评论派”展开了毫不妥协的斗争,鲁迅写的许多杂文揭露了他们的本质。《狗·猫·鼠》这篇散文正是鲁迅在这种背景下,为回击“现代评论派”的诬蔑而创作的。
散文开篇便写明是针对“正人君子们”的攻击而引发的,他们借鲁迅仇猫的话题妄图诬蔑他为狗。鲁迅随即从覃哈特博士的《自然史的国民童话》一书中寻出狗猫结仇的故事,反戈一击,把“现代评论派”之流暗喻为“没眼力”的狗。接着,鲁迅详细说明了自己仇猫的原因,并刻画了猫的主要特征:性情与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配合时嗥叫,闹得人心烦,尤其是在夜间要看书或睡觉的时候。此外,鲁迅还追忆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反语和曲笔:鲁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他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讽刺艺术:鲁迅的讽刺艺术在本文中得到了高妙的使用。他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对“猫”的憎恶、对“狗”的鄙夷、对“鼠”的同情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自嘲和反讽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狗·猫·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描写透视社会人性。表面上是在描写动物的生存习气,实则是借用对动物的习气描写来抒发鲁迅所见的社会丑陋面以及对社会下层人士所表现出的深切同情。文章批判了“中庸之道”的纵恶养奸,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同时,也体现了鲁迅爱憎分明、针砭时弊的个性特点。
《狗·猫·鼠》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散文作品。它不仅是鲁迅对“现代评论派”诬蔑的回击之作,更是他借动物喻人、深刻揭露社会丑陋面的佳作。